GACHA-绅士迷恋的绝对领域

扫码下载

 
注册 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许亿:字与闲

在往事生活的某一瞬间

 
 
 

日志

 
 

许亿: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不妨先从严复说起   

2017-04-14 12:51:3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严复这年44岁,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除了学堂事务,这个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还与两个浙江人办了报纸,一个是舟山人王修植,任过天津北洋大学堂总办。一个是杭州人夏曾佑,任天津育才学堂总办。他们所办的《国闻日报》,每日出两张,毛边纸印刷,两张都是八开版,单面印刷,对折成四版,两张共八版,四号铅字排印,每日约容8000――10000字,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再次是本地新闻,再次是京城新闻,再其次才是全国各地新闻。最后如果还有版面,就刊登一些外国新闻,“至于东南各省新闻,东南各报馆言之甚详,本馆一概不述。”报馆缺乏新闻采编人员,新闻来源其实是很不足的。而且缺乏合格的翻译人员,需分配给学堂里的学生分头翻译,最后还要严复统一校阅,工作量大,却成效未必大。

所以创刊还不到一年,从发行的状况来看,每天也仅1500份左右,销量不算太好,其中《国闻汇刊》刚过完年就停刊了。

因为销量不好,便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请在上海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同仁想办法帮他们打开销路,又想走行政强制订报的路子,请两广总督张之洞发通知让他属下的官商看报。可惜无论如何折腾,还是一筹莫展。

当然销路不好,还不是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政府的宣传部门看不下去,已经奏请北洋将其封禁 。如此尴尬境地,诸人合议,为保住报纸,想出一个引进外资的主意。便是将报馆卖给了日本人。这当时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热衷中国的事务,与他商量以后,也算一拍即合。便达成了借日本之外援,保全自主之权宜之计。到了1898年的36日,便改由日本人西村博接办。加印日本的明治天皇的年号。结果一事未平,又起一事,尤其是严复出了一点麻烦,有人报告政府,说他们勾结日本人。事情闹得不小,光绪皇帝也知道了,命令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王文韶查查这个事。王文韶查了一个多月,向皇帝汇报传闻失实。但也警告严复以及学堂的学生别找麻烦,以后不准再在这个报纸上发表只字。严复受此警告,也算收敛不少。到了九月,光绪皇帝接见严复的时候,还问过他与《国闻报》之间的关系。严复答道:我不是主笔,但偶然也会在上面发表一点议论文章。后来这份报纸,也真的完全落入日人之手。但已是后话。

但在这封报纸上,却连载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文献,便是严复所翻译的,英国人托马斯・赫胥黎著述的《天演论》。

《天演论》是托马斯?赫胥黎晚年在牛津大学的一个讲演稿,讲了自然与人相互间的一些关系,也主要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阐述,即使对于当时的西方而言,进化论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理论。当然,其中有很大的宗教因素,人们只是不愿意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去相信人类的祖先是猴子。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上帝倒不是最大的问题。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叫着这积弱已久的国家不能不无动于衷。

1894年的时候,中国跟近在咫尺的小日本打了一仗,一败涂地。其中最关键的战役便是中国当时最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失败。作为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并且现在正担任着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对此尤为感到触目惊心。所以在这本英国人的著述上加了许多自己的引申与思考。1898年,这本翻译著作正式出版,无非想告诉国人,再不奋起,被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显然,这也反应出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已经无比焦虑!而中国的官僚阶层,也大都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这种焦虑,弥漫在朝野上下。

传说严复在英国留学时期,跟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同班同学。考试成绩,严复经常第一,伊藤博文第二,两人被欧洲人并称为‘东方才子’。但学成归国以后,两人际遇完全不同!严复回到中国,清政府对他十分冷淡,根本不予重用,只是担当福州船政学堂的一名教员,严复的报国宏图无法实现,于是,通过抽鸦片来消解自己的不得志。与严复恰恰相反,伊藤博文回日本后,被政府高度重用。日本天皇亲自到码头迎接,然后给了他首相职位。伊藤博文得以大展其在英国学到的西方先进知识,在日本进行全面改革,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日本因重用伊藤博文,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之后又战胜俄国。……

实际的情况是,,从两者在英国的时间上就能明显看出两者不可能是同学,更不用说两者所在学校就不相同。

严复前往英国的时候,伊藤博文早就回日本了。

 

1898127日至24日,严复在《国闻报》上还发表了另一个文章,便是《上光绪皇帝万言书》,《上书》分析了国内的形势,认为造成目前国家极弱的原因“内治者十之七,外患者十之三耳”,已是“大势岌岌,不治将亡”的局面。竭力主张变法,“臣闻天下有万世不变之道,无百年不变之法”。 为了变法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上书》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即联各国之欢,结百姓之心,破把持之局。这也算委婉之词。

当时,百官蜂拥上书,各种建议层出不穷,也多有荒诞不经之语。负责审批奏章的林旭刘光第为此感到苦不堪言。但在报纸上发表向皇帝的建言,倒是剑出偏锋的一招。再加之严复的名声,使这篇文章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相当重视。如严复曾拜访了时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郑孝胥,据《郑孝胥日记》:“夜,与又陵(严复字)谈,观所为《上皇帝书》(即《拟上皇帝书》)文词深隽,诚雅才也。”可惜,这篇写给光绪皇帝的建议,光绪皇帝本人却没有看过。到了这年的九月,严复被皇帝召见进宫。谈话间,严氏直接问光绪帝刊发《国闻报》上的《上书》“不知曾蒙御览否”?光绪告之“他们未呈上来”。接着,光绪要严氏“汝可录一通进来,朕急欲观之”。严氏回寓,将《国闻报》刊发之稿抓紧修缮,以备进呈。二十一日,风云突变,慈禧复出“训政”,二十三日光绪被幽禁于瀛台,二十八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光绪至死也未见到严复的《上书》。

许亿微信公众号:xuyi_bpz

 

  评论这张
 
阅读(647)| 评论(3)
推荐 转载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评论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7